当我走进超市,准备拿起食品的同时,一条清晰的购物思路已经形成(貌似和我的工作性质相关=。=)。
1.先看产品标志:也就是看食品包装上是否有QS号,或者SC编码。QS是现在依然流通的标志,但是三年后所有预包装食品都会取消QS标志,换来的是SC编码。而从现在开始到2018年10月1号间,两者都可能存在。QS或SC编码是一个产品是否合格的标志,如果没有,说明该食品未得到国家许可生产,购买此类产品有安全隐患。
我从来不看什么有机食品认证,对我而言,多花那么多钱无非求的是个心理安慰,事实上普通食品和有机食品相差不大。
2.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:主要防止买到过期食品。
3.看配料表:很多人在选购食品的时候虽然也会仔细查看配料表,却对其中之“奥秘”不太懂。比如相同类型的食品,配料几乎一模一样,只是排序不一样,两者有何差别?根据《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的规定,预包装食品中的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时的加入量进行递减排列(加入量不超过2%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),也就说明在配料表中,哪种成分越排在前面,其含量就越高。
举个例子,某复合蛋白饮料的配料如下:纯净水、白砂糖、花生、乳粉、食品添加剂(酪蛋白酸钠、黄原胶、柠檬酸钠)、食用香料,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该饮料水含量是最多的,其次是白砂糖,之后是花生和乳粉,含量最低的是食用香料。
还有一点,看配料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该产品是否含有添加剂。
4.看营养成分表:目的当然是看该食品的营养成分了。大多数人在看食品上的营养成分表时,可能会对NRV%这个词比较陌生。NRV也叫营养素参考值,是依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和适宜摄入量制定的。
举个例子,某饼干营养成分表上标示其能量为每100g为2028kJ,NRV值为24%,说明如果吃完整包饼干(205g),那么我们获得的能量是2028*205/100=4157.4kJ,占一天所需要全部能量的24%*205/100=49.2%,也就是说,如果吃完这包饼干,相当于我们已经把一天所需要的能量的一半给摄入了。再加上正餐和其他零食,很容易导致能量超标。其他营养成分的算法与能量相同。
5.看标签上的声称,也就是商家对其产品特性的描述和声明:比如声称无脂肪的食品,并不代表其中完全没有脂肪,而是其脂肪含 量小于等于0.5g/100g(0.5%);同样在营养成分表上标注为“0”的成分,也不代表完全没有该成分。比如某种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其反式脂肪酸标 为“0g/100g”,表明其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.3g/100g,并不等同于完全不含有。
这些规定主要来自于GB 28050-2011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,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查找噢。
6.对比价格:我相信谁都不愿当冤大头吧。
大概就是以上六个步骤了,有其他建议的可以交流。